工业计算机视觉的未来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
国家将在以下十个重点领域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3、航空和航天设备。4、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6、节能与新能源汽车。7、电力装备。8、农机装备。9、新材料。10、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其中,2、3、4、5、7、8、10,都和计算机视觉息息相关。其检测的目标主要是物,而不是人。工业是立国之本,未来国与国之间工业水平比拼的不是人力成本低,而是人员素质高。高素质的人员团队可以将简单重复的工作进行创造性的组合,通过机器人实现工件的制造、检测、搬运、对位、组装、焊接、包装、码垛、追踪等工作,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生产。
目前,中国产业工人的数量为3亿多人。随着综合人员成本上升,越来越多的岗位将被具有工业计算机视觉能力的机器人所取代。按照一个工人综合成本支出10万元/年计算,这个市场的容量是300,000亿元/年。
2018年,中国移动营收为7,368亿元,华为的收入为7,212亿元。未来中国经济的爆发点必将在高端制造领域。而此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工业计算机视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