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纳德的“组织三要素”解读与应用
赵欣艳
一、组织三要素是什么?
组织无所不在,每个人不只属于一个组织。早在80多年前,美国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总裁,同时作为组织管理领域早期研究者的切斯特.巴纳德就曾指出,“组织的数量可能比人的数量还要多”。组织的效能大大影响社会的效能,因此巴纳德倾其一生思考和实践如何有效管理组织。
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1938)一书中提出,组织是个合作系统,正式组织均包含三个要素:沟通交流体系、成员贡献意愿、共同的目的。三者缺一不可,任何缺失会导致组织的无效或解体。组织中经理人员的职能就是维持一种合作努力的体系,包括提供沟通体系、激发和维持成员努力、提出和界定目的。
二、组织三要素缺失有何后果?
以组织三要素来解释中国流传甚广的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便一目了然,这个三人组织是无效的、或者根本就没有建立起组织。因为三个和尚缺乏有效的沟通,每个成员都不愿意做出贡献,当然他们也没有建立共同的目的。
现实中大大小小的组织,虽然不会像三个和尚的情况如此极端、满足基本的喝水维持生存需求已经成了问题,但是组织低效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员工抱怨老板一言堂、没有表达诉求和心声的机会,老板指责员工混日子、不敬业;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只是写在墙上的空洞口号,从未入心、从未践行、从未成为“共同的目的”;公司的战略和目标是高层的特权、向员工严格保密……凡此种种,都是缺失了组织三要素,合作努力的体系没有形成,导致组织缺乏效率(对内)和效果(对外)。
三、组织三要素契合有何成效?
举个例子来说明。周围人几乎都知道海底捞,或是因为吃过,或是因为2009年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的一篇文章“海底捞的管理智慧”,或是二者兼有,我属于后者。对海底捞感兴趣来自我的一个亲身经历。
讲授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多年,我起初使用的教学案例主要来自“哈佛案例库”、或是自己整理自一些书籍资料,另有一些案例来自我的管理咨询项目以及前几批学员的作业。在2009年4月的一次MBA课程中,学生向我提问,“老师,中国有哪些管理做得好的企业?”,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尴尬的事实——我讲的管理标杆案例基本来自西方(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人性化管理赢得竞争优势、宝洁公司基业长青的秘密、通用电气公司的群策群力、美孚石油的战略绩效管理奇迹等等),而问题案例基本来自国内企业(如不参加比赛也能夺冠军、如此考核、本来是个好经却被歪嘴和尚念歪了、企业不是家等等)。面对学生的问题,我一时语塞,也有些难过。幸好后来及时看到了上述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的那篇文章、幸好我去海底捞的第一次体验确如文章所言,我立即着手制作了海底捞的案例、有效管理的案例,并纳入了后续我讲授的每一门课程中。而且,自那以后,很欣喜地看到,在我的管理案例积累中,中国企业的标杆案例在陆续增加。
回到组织三要素。海底捞经营做得好、管理做得好,是不是符合组织三要素呢?答案是肯定的。
1. 从沟通体系看,它推行平等的文化,员工与张勇、与店长和领班的沟通不存在等级障碍,而店长的考核指标只有两项:员工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
2. 从成员贡献意愿看,海底捞有着令顾客吃惊又感动的主动服务和贴心服务、员工“一上班就停不下来”,甚至员工给父母打电话时老人会反复嘱咐他们好好干,不然对不起张大哥,因为从没走出过大山的父母正定期收到海底捞给发的工资。
3. 从共同的目的看,海底捞公司上下人人认同并期待“双手改变命运”,高中毕业生可以做到大区经理,一线服务员可以做到分公司总经理、成为公司股东。
因此,海底捞这样的企业,是真正建立起了合作努力的系统,发挥了组织的整体战斗力。
四、组织三要素怎么用?
组织三要素是一个组织管理理论,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组织管理工具。它简单但不失系统性,它是通俗的又是深刻的,虽然距离它被提出已经80余年,但历久弥新、发人深省。现实中的管理者们,不妨读读巴纳德的《经理人员的职能》,结合自己的组织管理实践,品味下这个“组织三要素”。最后,送给大家一个“有用的组织三问”,可以定期拿出来自问,进而查漏补缺,希望可以帮到您和您的组织。
有用的组织三问 |
1. 我们的组织是否建立了顺畅的沟通体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2. 我们的成员是否具备持续贡献的意愿?(“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3. 我们全体成员是否拥有共同的目的?(“上下同欲者胜”) |
(2020.3.28发表于公众号“三维行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