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刘绍华Shaohua Liu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学位:博士学位
性别:男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大学
学历:研究生毕业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邮箱:

个人简介

刘绍华,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智能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研究室主任,中国云计算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推广与普及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网信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项目评审中心、北京市经信委等政府项目评审专家。
    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在浙江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和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主持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合作课题1项)、3项预研基金(含重点项目1项、共用技术项目1项)、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课题、1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省部级“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3项技术基础科研项目(含重点项目1项)、2项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课题、多项国际合作项目、数十项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合作共建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河源智能研究院。技术负责1项欧盟框架计划国际合作项目、1项科技部对欧盟国际合作项目;此外,作为主研人参与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科技攻关、科技奥运、公益环保、电子发展基金、民用航天科技预先研究等项目。

曾担任欧盟框架计划“Europe-China Grid Inter-Networking(EC-GIN)”国际合作项目秘书长,负责协调中国、英国、法国、奥地利、瑞士、西班牙、希腊、挪威等国十多家合作单位的项目集成工作,多次赴英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瑞士、德国等欧盟合作单位工作与访学,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萨里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南安普顿大学、法国国立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INRIA)、瑞士苏黎世大学、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以及西班牙、希腊的企业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执行期间克服了学术、语言、文化、观念上的障碍,完成了网格流量建模与仿真、纳什均衡博弈的经济学激励、兼顾公平和效率提升的新型通信协议及其GINTONIC基础软件实现、跨欧亚大陆和大西洋的测试床、移动流媒体“杀手锏”应用验证、开源社区推广工作,研究成果通过欧盟组织的专家验收,并被高度评价为优秀。该项目也是中欧合作以来中方获得资助比例最高的项目,在多年竞合过程中为我国学者平等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积累了经验,并因此获得中国科技部对欧盟科技合作专项奖励。

此外,与希腊合作研发满足星际互联网规划标准的航天器程序代码自动生成器;与美国合作研究高级研究计划署高性能计算系统下一代编程语言;为世界银行研发新能源应用示范环境智能感知软硬件系统。

在大中华区首创Khronos国际标准化组织学术成员单位;曾参与IEEE IRTF、W3C、Khronos等国际标准化工作;与IBM、Google、FaceBook、Samsung、NVidia等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目前正在参与算力网络、语义通信等IMT2030(6G)标准化工作。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省部级“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等资助下,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技术研发,获专利成果二十余项、软件著作权二十多项;研究成果通过鉴定,被评价为“平台属国内领先,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软件以及利用微波热声效应产生海底宽带超声波新方法为我国深海探测、油气钻探、海疆防卫创新了技术手段;在国内率先研发的小区制移动通信网络规划管理系统为我国移动通信的早期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础软件;前期实现的电波传播模型和电磁计算方法还成功用于设计风云系列卫星遥感辐射计,为我国遥感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展现了新气象;近几年从软件定义网络拓展到软件定义卫星的天地一体化融合通信方案正在致力于满足未来的人机物智慧物联、智能体高效互通;原创的目标检测和轨迹预测算法模型则为空间在轨维护和地面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案

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中科院一区Top期刊《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JCR影响因子8.5)、《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JCR影响因子8.4)、JCR Q1区《Neurocomputing》(JCR影响因子6国际高水平期刊、中科院分区Top期刊和《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s(JCR影响因子8.8)、《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国内卓越期刊以及CCF推荐的虚拟现实领域A类国际顶会IEEE VR上,累计发表SCI、EI检索的论文139篇,SCI他引250多次,谷歌他引近600次。

与上将、院士等合著国防科普大家小书《人工智能——重塑秩序的力量》,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入选北京市委官网推荐的“京华好书书单”,也被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评选为“2023年度品牌出版社好书大赏”推荐图书。。

连续两年应邀加入中央网信办组织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蓝皮书编写组,负责编著《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共4套蓝皮书中的人工智能章节,已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此外,出版《Java Web服务》、《J2EE设计模式》等多部译著。

曾获得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颁发的荣誉证书、中国科技部对欧盟科技合作专项奖励,以及境外评选的X10 Innovation Awards创新奖,并且在Edutainment、China VR、中国云计算与SaaS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多次获得最佳论文奖。

曾担任ACM GRIDNETS国际学术会议本地联合主席、IEEE INFOCOM CrossCloud研讨会Publicity联合主席、中欧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国际研讨会秘书长。

应邀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大会、中国远程医学大会、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学术会议上做过多次主题报告。

应邀担任中科院二区JCR影响因子5.152的SCI期刊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客座副主编,组织“Complex Traffic Scene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for Autonomous Intelligent Unmanned Systems(面向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的复杂交通场景感知与理解”专刊。

教育经历

[1] 2002.9-2006.1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研究生 | 博士学位
[2] 1998.9-2001.6
浙江大学 | 研究生 | 硕士学位
[3] 1994.9-1998.7
浙江大学 | 本科(学士) | 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 2009.1-至今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2] 2007.3-2008.12
 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 
[3] 2001.7-2007.2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研究方向

[1]围绕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探索相关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5G/6G移动通信、元宇宙、数字孪生、混合现实、信息安全、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并在数字媒体、金融科技、电子商务、医疗卫生、智慧城市、环境保护、民用航天等领域开展应用。

社会兼职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2] 中央网信办项目评审专家
[3] 中国科技部项目评审专家
[4] 北京市经信委项目评审专家

团队成员

团队名称:智能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研究实验室

团队介绍:

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是工业4.0的核心,也是支持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目前实验室拥有来自海内外名校的多名软硬件系统设计、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专家、教授,以及数十位研究生,并且结合“双一流”、“211”工程以及“985工程”学科建设主要研究方向:“信息与通信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进行了智能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研究,通过以上努力,结合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通信、计算机学科特点和地域优势,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研究框架。目前,实验室拥有与项目研制内容相配套的各种高水平计算和实验设备,通过过去长期的科研工作积累,具备了该领域科学研究比较完备的科研条件和科研手段。